2021汽车人破防关键词之A\B面
2022-01-29 胖猫 【 字体:大 中 小 】
网易汽车1月28日报道 “破防”原指游戏中使用连续攻击突破了防御状态。而在互联网语境中,被突破的往往是心理防线。于是悲伤、愤怒、感动、激动,都能让人“破防”。
2021年对于汽车人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疫情、缺芯、原材料上涨,重重挑战让汽车人屡屡破防。在此背景下,传统与新势力汽车人又各有各的幸福与烦恼。
这一年在传统汽车领域,自主品牌市占率节节攀升,合资品牌遭遇集体困境,十余家车企新能源车月销量过万。在不可逆转的行业变革中,汽车市场的格局与话语权正悄然变化。
于是,传统汽车人十个有九个在破防,还有一个蚌埠住了。
【抢风头】
4月19日这一天,Z总心情复杂。
在上海车展上,他们发布了筹备许久的重磅新车。精心布置的展台同样花了大价钱,最大限度地传递了未来感与品牌特色。
然而这一天,所有的风头都被一个站上特斯拉车顶维权的女车主抢了。
他叹了口气,也给展台加了几个保安。
【“跳楼”】
为了抢到芯片,C总有段时间常驻上海。C总是一家自主品牌的高管,和他一样蹲守在芯片制造商门口的“同行”不止一个。
2021年车规芯片疯狂涨价,被炒高了40倍。但贵不是问题,问题是加价也抢不到。
缺芯之下大家各有奇招,有人全球抢芯,有人被迫停产,有人悄悄减配,有人先交付再补装……
他们公司的产能受到了很大影响,不得不把芯片资源集中,优先生产热门车型,新车交付时间也一推再推。
8月17日,他突然看到芯片厂商宣布因马来西亚疫情,会导致部分芯片8月起断供的消息。朋友圈哀嚎一片,纷纷调侃要带着老板一起 “跳楼”。
他苦笑着又打了一个电话,在那之前能拿到一点是一点吧。
【瘦了的骆驼】
其实S总不那么盼望缺芯问题缓解。
这一年销量大幅下滑,可以对外说是因为缺芯。一旦潮水褪去,就能看清谁在裸泳。
近年来二线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一再被挤压。就像温水煮青蛙,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品牌是从何时开始,一步步滑向边缘。
还是熟悉的产品,还是熟悉的打法。他们没变,变的是消费者和外部环境。
他知道,在这场行业百年未遇的大变革中,变则通,通则久。他们也推新能源车、也做用户运营,可是在合资体系的约束和两方股东的拉锯中,转型进度缓慢且收效甚微。
作为瘦了的骆驼,他们公司的销量似乎并未触到“危险线”。不过他内心知道,其实他们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蚌埠住了】
X总在一家好多次被传“退出中国”的合资品牌任职。2021年,这个品牌起死回生。
这一年,他们背水一战,打出了“最后一张底牌”,也做了很多之前从未想象的事:推出一款不传统的新车、做新零售、跨界营销、用户共创、提升服务……
没有退路的他们没日没夜地,打赢了这场生死之战。
2021年他很少在24点以前下班。在年终的客户大会上,他笑着说,今晚应该会有很多人抱头痛哭。
是的,这一年很难,但他们可以活下去了。
【变身爱豆】
M总在2021年完成了很多次自我突破。他直播说车,还在发布会上说脱口秀。
代言明星屡屡塌房,车企领导不得不站出来成为“爱豆”,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亲自和Z世代交流。
尽管如此,他的公关团队还是不太满意,他们说马斯克一年上了74次热搜。
但他觉得上不了热搜不是他的错,是公关团队和代理公司的错。
【先锋队长】
G总是一位拥有多年传统汽车经验的老汽车人,也是传统车企电气化转型的先锋队长。
在这个独立运作的新品牌里,一切都是新的。他需要探索、适应和调整。
他几乎每周都会参加用户见面会,也每天花很多时间在APP上和用户交流。“以用户为中心”成了他的口头禅。
和用户的直接沟通可以让他们更高效地打造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但与此同时,他也要直面用户犀利的质疑甚至是批评。这是之前少有的体验,有时甚至会让他不快。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动过、委屈过,也诚挚地向用户道歉过。
尽管如此,他认为向用户企业转型是必经之路,在探索的道路上出现问题并不意外,坚持正确的方向最为重要。
结语
2021是让传统汽车人破防的一年。他们也想了很多方法破局:从创新到离谱的新车命名,到人人尝试的用户共创,再到动用一切资源发展新品牌……
汽车人们“内卷”破了头,或遗憾、或欣喜、或松了一口气地,终于交上了年终答卷。
无论如何,充满挑战的2021已经过去,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一年已然到来。
祝各位汽车人新年快乐,新车大卖。
(注: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明天我们将推送聚焦新势力的《2021汽车人破防关键词之B面》,敬请期待)
网易汽车1月29日报道 “破防”原指游戏中使用连续攻击突破了防御状态。而在互联网语境中,被突破的往往是心理防线。于是悲伤、愤怒、感动、激动,都能让人“破防”。
2021年对于汽车人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疫情、缺芯、原材料上涨,重重挑战让汽车人屡屡破防。在此背景下,传统与新势力汽车人又各有各的幸福与苦恼。
这一年,在外人眼里新势力汽车人很风光:月销量过万,市值远超传统大厂,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路上。可他们至今没能盈利。午夜梦回,他们也会担心,资本带来的这场光怪陆离的幻梦,能不能撑到能自我造血的那一天。
伴随着光环与争议,一年中总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他们破防。
【飘了】
P总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有很多事得亲力亲为,被迫“全能”。
8月,他赴了很多场酒局,为了芯片打飞的去和人喝酒。然而在整个行业的缺芯困境下,体量小的他们话语权并不强,新车一度在停产边缘。
后来,他们推出了先交付新车,再补装部分配件的方案。12月,在原料大涨、补贴退坡的背景下,他又宣布了官方涨价。
两条新闻将他们推上风口浪尖,大家都说他飘了。
如果有选择,谁愿意这样做呢?
在这种时候,他也会羡慕传统大厂的供应链和成本优势。
【怼天怼地】
作为一家头部造车新势力的领导,争议似乎总是伴随着D总。
外界说他爱跟人对线,怼媒体、怼网友、怼同行,但他觉得自己只是说了心里话。
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总是不小心上热搜。这不是凡尔赛,公关团队已多次对他发出警告。
某天,他的一句言论又上了热搜,网上骂声一片。他试图解释,但多数人并不关心。
尽管销量稳步增长,新势力在大部分人心里仍算“小众”。他们这些创新的跨界者经常被大家拿着放大镜审视,或主动或被动地,收割了一大波流量。
次数多了,他逐渐学着忽略那些让人觉得公司快倒闭了的恶评。再看看交付量,给自己一些底气。
【“神教”】
他们被人戏称“神教”,死忠用户常常会为了这个品牌在网上跟人掐架。
许多车企都在说要做用户企业,但用户企业并不好做。
W总身为老大,没有架子,常常泡在APP和微信群和用户聊天。这一年,他们组织的用户活动有几十万人参加,他本人和用户喝过好多次酒,成了很多人的“大哥”,甚至参加用户的生日和婚礼。
但是说他们是“神教”的那些人不知道,用户组团喷他的时候,比那狠多了。
【敲钟】
H总的公司身处新势力第二梯队,身上没有“蔚小理”那样的光环。别人敲了两次钟,他们公司的上市计划却一推再推。
与“科创板”失之交臂后,他又苦苦寻求在港交所和境外上市,但暂未成功。
时机时机,时与机都得恰好,真是不易。
尽管今年销量大涨,也拿到了不少融资,但哪个新势力没有一个上市梦?
至今仍没有一家新势力真正盈利,上市对他们来说,是活下去的突破口和逆天改命的机会。
【活下去】
作为最早一批的造车新势力之一,眼见同期的小伙伴常年占据新势力销量前三甲。而S总的公司却不可避免地一步步滑向泥潭:缺钱、欠薪、强制执行、股权冻结……甚至作为高层,他本人也被限制消费。
但比起已经宣告破产的新势力来说,他们至少仍有重启的机会。
他们正努力活着,想尽一切办法活着。
【给个机会】
国庆期间,一位新能源车主在高速公路上排队4小时充电1小时的遭遇被广泛关注。一时间,新能源车“里程焦虑”的问题再次被推上台前。
近年来,新势力汽车人们努力从各种角度去解决新能源车的痛点,他们推出增程式汽车、增加续航里程,也打造换电网络、超充站,并在全国接入数十万根第三方充电桩。
他们有信心让用户开电车进藏,也在很多场合呼吁现在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使用感和便利性已经没有差别,期待大家多关注新能源车。
但是这场争议让他们意识到,从小众走向大众,他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这一年,二线新势力后来居上,国家队新品牌来势汹汹,原本小众的赛道逐渐拥挤。而接下来还有小米等强大对手摩拳擦掌。即使作为“前浪”的新势力汽车人,也免不了有一些焦虑和破防的瞬间。
无论如何,充满挑战的2021已经过去,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一年已然到来。相信经历过“最难”的2019,后面只会一年比一年好。
(注: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猜你喜欢

跌破990美元的特斯拉还得跌


起售价约6.5万欧元起 大众ID.Buzz正式下线


这家“特斯拉第二”的EV新贵怎么就突然崩了?


今年将是电动汽车的关键一年,为什么?


新能源电池最后一块拼图是它


双碳目标叠加国产替代,关注“风光储一体化”带来的四大投资机会


新能源赐给燃油车一百零八种“死法”


万亿宁王开卖“巧克力换电块”,换1块只需1分钟,可跑200公里,适配全球80%车型


小米造车,憋个大招还是憋出内伤?


低碳行业研报:低碳目标执行最好的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