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中10倍增长的医疗公司,是躺赢还是卷赢?
2022-05-13 胖猫 【 字体:大 中 小 】
一转眼,疫情持续了两三年,新冠快变成了“老冠”。人与新冠病毒的角力抗衡,还在继续。
面对新冠病毒防疫、诊断、治疗的巨大需求,众多生物医药企业参与其中,在极限承压的状态下突破,逆风中收获财富机会,实现5倍、10倍、乃至百倍的业绩增长。通过梳理新冠疫情涉及生物医药产业链图谱,可以发现,看似偶然的命运馈赠,其中有许多必然的要素。
我们盘点了近两年多在新冠疫苗、检测、特效药细分赛道中,业绩10倍增长的企业、以及未来有10倍增长潜力的企业。尽管在mRNA疫苗、抗病毒新药研发及上游原料、耗材领域,仍然有许多“卡脖子”的难题待解,但产业链各环节已经动了起来,纷纷寻找下一个创造价值的财富密码。
一、新冠疫苗
2003年,非典席卷而来,26岁的高强刚从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毕业三四年,便和科兴生物的同事们一起投入到SARS疫苗研发。作为进度最快的企业,2004年下半年,科兴疫苗完成了临床一期试验;不过,年底最后一例非典病人出院,非典疫苗也成为封存的历史。
类似的故事,在2009年、2013年的两次病毒性流感爆发时,相继重演:科兴拿到分离毒株、做灭活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不久疫情结束。
17年过去,高强已经成长为科兴中维的总经理,2020年新冠肆虐,他又冲了上去。在灭活疫苗技术平台的底子上,科兴从拿到病毒、到分装出第一批新冠疫苗,仅用了30多天,高强第一个接种了疫苗,和实验用恒河猴在同一天。7月,科兴疫苗在国内投入紧急使用。
相比新冠治疗药物,疫苗的人群基础以“亿”为单位,且在毒株变异的情况下,连续接种已成趋势,庞大的市场规模为“暴富命运”埋下伏笔。之后,则是大家熟悉的科兴故事:超过27亿剂的全球供应量、去年900多亿元的净利润,令一年前急中送钱的中国生物,净利润增长了4倍多。
1、靠底子,才能实现的研发加速度
生物疫苗,可以说是大公司的专属,如今数得上名号的疫苗公司,华兰、智飞、沃森等都有当年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班底。尽管业界公认灭活疫苗属于成熟技术,其研发难度,远低于mRNA疫苗、腺病毒疫苗等,但在研发、生产上各方面都有极严格的监管。科兴研发新冠疫苗之时,北京市政府紧急在大兴协调P3生物安全实验室,供其使用。
尽管从保护效力上看,灭活疫苗不是最佳,但因为安全性高、研发生产工艺相对成熟,灭活疫苗也建立起了抗疫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7款新冠疫苗,除了5款灭活疫苗,还有腺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除mRNA疫苗技术平台外,国内企业在其它路线的研究都很靠前。
军科院陈薇院士和康希诺开发的新冠腺病毒载体疫苗“克威莎”,技术路线比mRNA成熟。不过技术方面,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基因片段设计、合成、病毒包被等制备工艺上,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幸而在新冠前,康希诺研究腺病毒已有多年,还曾与陈薇院士合作、创造了2年研发出埃博拉腺病毒疫苗的世界纪录。
此外,以病毒为载体的疫苗生产工艺的平台通用性高,可以基于同一个平台,进行针对多种不同病原体的疫苗研发。因此,在400天内,康希诺研发出国内首款腺病毒疫苗、也是唯一的单针新冠疫苗。
2021年2月,克威莎在中国附条件上市,后续在今年2月又获批序贯加强针。业绩上,新冠疫苗的商业化帮助康希诺扭亏为盈;2021年康希诺营收43亿,同比增长了170多倍,净利润约19亿;其中近70%的业绩由海外市场贡献。
另一款于2021年3月在中国获批的新冠疫苗,是智飞生物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开发的重组蛋白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作为产业化最为成熟的技术路线之一,已运用到乙肝、流感和HPV疫苗中,也是全球临床管线中被采用最多的技术平台(WHO数据),当前丽珠集团、三叶草等也在研发重组蛋白疫苗。
智飞龙科马的新冠疫苗在国内主要是作为序贯加强针接种,并在海外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在印尼、哥伦比亚获批紧急使用。2021年,智飞生物实现营收306亿元,同比翻了一倍;实现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2倍。根据上半年的新冠疫苗业绩贡献占比推算,新冠疫苗为智飞生物贡献了约70亿元的年利润。
在新冠疫苗前,智飞生物约九成的收入来自于代理业务,最有名的是代理默沙东四价/九价HPV疫苗;新冠疫苗的收益和代理业绩,能否反哺给智飞加大研发投入,影响着市场对智飞的预期。
业绩大增,意味着既往的前瞻性投入,进入了收获期;但新冠概念股的增长持续性,是投资者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从已公布一季度报的公司来看,深圳康泰生物的灭活疫苗2021年6月上市,Q3归母净利润飙升至7亿元,但Q4环比下跌至2.47亿。
36氪制图
对未来增长的预期,也会显现在股价之上。尽管2021年业绩增长近乎翻倍,但康泰生物的股价却持续下跌,较2020年8月的高点已跌落64%。随着国内新冠加强针接种率的提高、上市疫苗的增多,新冠疫苗公司业绩爆发式增长的窗口期并不长久。
在二级市场医药赛道“挤泡沫”的行情下,康希诺、智飞生物业绩增长的同时,股价与市值反过来在一定程度回调。投资机构正在寻找属于疫苗领域未来的“财富密码”,去抢先机;对行业、公司研究的颗粒度也愈发细致。
2、寻找新的增长点:mRNA技术平台和供应链
新冠mRNA疫苗(信使核酸疫苗),是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疫苗技术,也是mRNA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首次产业化验证。
2020年1月,中国分享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后,远在德国的BioNTech联合创始人吴沙忻(Ugur Sahin)几个小时便在家中电脑上描绘了多个潜在的mRNA序列版本;其中一种正是后续上市疫苗的基础。BioNTech迅速成立了名为“光速”新冠疫苗开发团队,并在3月与辉瑞达成共同开发合作。毕竟在大疫之下,“快”才能创造历史和财富。
在新冠前,BioNTech的科学家们研究了十几年mRNA技术,企图找到癌症的“解药”。尽管尚没有成功上市的药物管线,但在核心的mRNA序列设计、LNP递送系统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know-how细节。这正是BioNTech、美国Moderna能在1年内成功研发出mRNA新冠疫苗的底子。
这一技术路线展示出的优势:研发周期短、蛋白表达能力强、可治疗领域广等,加速了mRNA疫苗/药物管线的研发,小核酸药物带来的革新将与抗体药比肩。根据医药魔方统计,截至2022年4月,国内mRNA新冠疫苗在研管线13条,实体瘤、HIV、狂犬病等适应症的mRNA疫苗管线也有10条,研发热情可见一斑。
数据:民生证券研报
同样在2020年初,中国的biotech公司斯微生物、艾博生物(与沃森生物合作开发)也启动了新冠mRNA疫苗研发,复星医药则决定引进辉瑞/BioNtech疫苗,不久丽凡达(后被艾美疫苗收购)抵达战场。国内公司起步不晚,追赶速度却差强人意。
复星引进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一度众望所归。据其最新财报,截至2022年3月,复必泰在中国港澳台地区累计接种超2400万剂。按15-20美元/针的价格推算,已为复星累计贡献了23-31亿元人民币收入。不过,复必泰在中国大陆迟迟未能获批,当前仍公示于二期临床阶段,公司对外释放的讯号也从“指日可待”转为“虽迟但到”。
目前,斯微生物、艾美疫苗正在开展二期临床试验;进度最快的是艾博与沃森和军科院合作开发的ARCoVaX,其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已进入临床三期,4月中旬沃森披露三期临床进入数据清理阶段。如果一款常规的创新药或肿瘤疫苗,2年时间实现从立项到完成三期临床,已算高效;国内企业尽管奋力追赶,但在生物医药的研发中,很多技术壁垒砸钱也难以快速突破。
首先,出色的mRNA序列设计,能够降低免疫原性,提高mRNA的稳定性和表达效率。但从浩渺组合中,找到最优的序列设计,需要公司拥有长期、大量的数据积累,不断训练优化生物信息算法平台。
另一方面,如何突破细胞膜的阻隔,将mRNA输送到细胞内部,递送系统决定着疫苗成败。当前,mRNA国际三巨头(BioNTech、Moderna、CureVac)都采用LNP(脂质微粒)载体递送系统,但加拿大生物公司Arbutus牢牢把控LNP载体递送的专利;三巨头也是直接或间接地获得Arbutus专利许可。国内在研的mRNA疫苗中,艾博、康希诺、石药也在采用LNP载体递送,斯微生物则采用了另一种独家授权自海外的LPP技术路径。
mRNA研发进展和临床数据的风吹草动,都影响着相关公司的股价。如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传播速度更快,在原有灭活、腺病毒疫苗的基础上,仍然需要mRNA疫苗作为序贯加强针,提高疫苗的保护效力。而且mRNA疫苗序列可以相对快速地修改、迭代,能够更精准地提供防护。
因此即便由于历史技术积累不足、产业链反应速度也会稍慢,国内企业在mRNA疫苗研发上没有获得先机,但若能中国大陆拔得头筹,也将获得巨大机会。此外,在研企业在极限承压情况下,快速搭建起来的mRNA技术平台、积累的研发经验,也将能够迁移到肿瘤疫苗、核酸药物等有广阔开发潜力的场景中。如前所述,踏踏实实做技术、打底子的公司,终将在未来显现价值。
mRNA上游相关企业,也受到更多关注。例如4月底刚通过科创板问询、即将上市的近岸蛋白,就抓住了mRNA原料酶的机会,为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长点。2021年,近岸蛋白mRNA原料酶及试剂的收入约1.3亿元,占总营收的37%,而这部分收入在2019年还是空白;该板块的客户数量也增加了72个,包括前述沃森生物、艾博生物、丽凡达生物等mRNA赛道炙手可热的疫苗玩家。
资料来源:国金证券
二、新冠肺炎检测
疫情中,体外诊断(IVD)行业,最不缺的就是“逆袭”和“暴富”故事。近日,“常态化核酸检测”又成为这一行业新的增量,作为从动态清零到全面放开的过渡手段,(除重点人群外的)普通市民每周进行1次核酸检测。
原本五六百亿规模的国内体外诊断市场,在新冠肺炎检测的强催化下,飙升至2000亿。相比于疫苗和特效药,核酸、抗原检测的研发门槛并不高;海外抗原检测试剂的巨大需求,也让制造业底子扎实的中国IVD企业捕捉到淘金机遇。当劲风来临,供应链不通畅时,企业执行力、响应速度、市场判断,决定着业绩的高下。
水大鱼大,昔日小、散的IVD行业,异军突起,走出一批上市公司。尽管在二级市场上,因新冠检测而业绩暴增的公司,大部分被赋予了个位数的市盈率;但手握现金的他们,已经开始了兼并重组、产业投资,正在寻找下一个10倍增长机会。
1、快!接住那个新的增长点
近半年,股市最靓的“仔”莫非10倍牛股九安医疗。2021年11月前,九安医疗还只是芸芸医疗器械厂商中并不起眼的一家,自从公告了“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获得美国FDA紧急使用授权”后,股价翻了十几倍。更有股民留言董秘:希望能给公司捐款,以奖励员工努力工作。
一季度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375倍,让九安医疗从大妖股变身现金牛,成为IVD、乃至整个医疗器械行业难以复制的传说。之所以获得命运的馈赠,背后有着偶然或必然的一些原因:相比于欧洲CE对医疗器械的备案准入,美国FDA对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要求极高,寻求准入的新产品需做“头对头”临床试验。
这也使得商业上,美国市场成为一片沃土:市场需求大、入局厂商少、在保险公司助攻下支付能力强。看到这一点的IVD厂商并不少,但跟FDA打过交道、熟悉其规则的却不多;截至4月中旬,中国企业新冠抗原自测产品获批FDA的仍只有6家:艾康生物、九安医疗、东方生物、库尔科技、相达生物、波生生物。
巧在九安医疗从2010年开始转型时,就把美国当做自己移动血压计的推广高地,做过医疗器械的准入,且自主运营了“iHealth”这一品牌,攒下了销售渠道和用户认知。于是,当欧洲市场上,一众IVD厂商把价格“卷”到只有1.5美元时,九安在国内代工厂产能的支撑下,以5.1美元的价格PK掉其它供应商,拿到美国军方百亿大单。
36氪制图
与半路出家做免疫诊断的九安医疗相比,东方生物在疫情前就已经是POCT出海的老牌企业。长期以来,东方生物的海外销售收入占比近95%,约80%的收入来源于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新冠疫情爆发,2020年2月东方生物完成了新冠抗原测试纸、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并成为全球第3个取得欧洲CE认证的企业。
响应速度、执行力,是东方生物年营收能够突破100亿的重要因素。东方生物创始人方效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解放军部队做过卫生员,后又在地方检察院工作了近20年,性格雷厉风行。2020年初,国内尚未复工,原材料供应不畅、物流运输中断、人员待岗停产、生产自动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难题摆在眼前,东方生物还是新增了2.4亿人份的检测试剂产能。
在海外,东方生物开始培育“东方基因”、“美国衡健”自主品牌,但还是非常依赖ODM的经销模式,欧洲、美国的不少政府订单仍是经由西门子间接获得。抓住历史机遇的东方生物,2021年净利润飙升至47.7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60倍。
与之有着相似路径的还有多家,已上市的万孚生物、热景生物、万泰生物、奥泰生物、基蛋生物等POCT公司;未上市的厦门宝太生物、波生生物、及众多昔日名不见经传的IVD企业,也在浪潮中接住了来自海外的财富机会。
除了抗原检测,国内大众更为熟悉的新冠核酸检测,同样造就了一批分子诊断企业的业绩神话,典型如圣湘生物、达安基因、之江生物、华大基因、明德生物等。
原本偏安于湖南一隅的圣湘生物,凭借在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仪器生意上的快速、决断,将2018年只有600万净利润的自己,送上了“科创板抗疫第一股”C位,2020年实现净利润26亿元,较2019年增长69倍。赚钱之后的圣湘也积极回馈股东,上市后八个月,就累计派发现金分红4.5亿。
2020年,当生物实验室的核酸检测通量难以满足骤增的需求时,原本是国内基因测序龙头的华大基因,紧急抽调力量转向PCR核酸检测;并用气膜舱,在各地临时搭建起“火眼实验室”,解决了多个城市的燃眉之急。事实上,当科技型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后,研发能力已不是唯一,技术整合、系统工程等能力也决定着成败。
36氪制图
2、下一个10倍增长机会在哪里?
趋势一:自动化、高通量
当一轮又一轮的全员核酸筛选推进之际,快速提高检测通量,纯靠人力并不够。样本拆包分装灭活、提取转录、上机检测,理想状态是实现全自动化的“样本进-结果出”,提高人效。这种情况下,叠加国内新药研发、合成生物等细分行业起速,具备自动化样本处理、高通量筛选能力的生物实验室,被认为是行业的“基础设施”。
众多创业公司如镁伽鲲鹏实验室、瑞智捷、合木千行等,已经投入到自动化生物实验室的开发中。事实上,一些具备自动化控制能力的精密仪器厂商、工业4.0概念企业,其技术也有望快速迁移到这一领域。
趋势二:上游原材料的进口替代
在新冠检测领域,“集采”是2021年后绕不过的主题,新冠抗原检测的价格迅速从20元/人份降低到8元/人份;核酸检测也从最初的120元/人份到当前的20多元。行业注定越来越“内卷”,利润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在产品性能相仿的基础上,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更有机会“大杀四方”。除了提高人效,纵向地,很多企业选择向上游要利润,在原材料上实现进口替代。
IVD行业中,抗原/抗体、酶、NC膜等核心原料,曾依赖进口厂商;在分子诊断领域,赛默飞、凯杰、Takara和BioRad等进口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超过40%。新冠导致海外供应链不稳定后,国内上游原料企业也获得了“进口替代”的窗口期。在二级市场,IVD上游原料企业也被赋予了更高的市盈率。
在分子试剂领域,典型如诺唯赞,在国内企业中市占率约为13.7%。凭借提供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原料,诺唯赞2020年净利润8亿元,同比增长32倍,成功于2021年登陆科创板。不过,去年受集采和行业竞争加剧影响,诺唯赞下调了部分产品出厂价,尽管对外提供了7.2亿人份核酸检测原料,净利润还是同比下降17%。
作为布局了酶、蛋白两个技术平台的国产生物制剂公司,诺唯赞定向改造酶的技术和制备工艺稳定突破、在疫苗领域的拓展等,被市场给予厚望。
20年老牌诊断试剂原料企业菲鹏生物,也正在科创板上市路上。2020年1月下旬就筛选出适用于新冠核酸检测的诊断酶,并向客户送样;2月新冠抗原和冻干形态的新冠检测试剂核心组分上市。加速度之下,近两年菲鹏净利润达到21亿,现在也拓展化学发光、高通量基因测序等诊断仪器。另外,纳微科技、义翘神州、百普赛斯等上游企业也受到利好。
36氪制图
一级市场中,研发、经营试剂原料的厂商也有了新的机遇,上面提到的百亿营收东方生物,2021年8月以近3600万价格收购首医临床医学,首医临床医学是日本诊断原料品牌东洋纺(TOYOBO)的代理商,抗原抗体、NC膜、原料酶等都有涉及。
趋势三:多元化,买买买
为了维护上游原料供应的稳定、安全,做诊断的公司可谓甘下血本。由此,也诞生了迄今为止中国医疗器械公司海外并购金额最大的交易:迈瑞医疗以5.32亿欧元的交易价,收购国际一流免疫诊断原料供应商“海肽生物(HyTest Invest Oy)”,以此来突破在原料上自研资产的“卡脖子”问题;借助HyTest在心脏标志物、肿瘤标志物、传染病、炎症、凝血上的优势,实现化学发光产品的技术突破、性能提升。
迈瑞既有的优势在于医疗仪器设备,疫情中,以呼吸机为代表的生命信息与支持产线受益,营收和利润都实现大幅增长;通过外延并购,补足体外诊断的短板,也在情理之中。
这两年,在新冠疫情中获益、手握大笔现金的IVD企业,普遍开启“买买买”,通过参股投资其他前沿、细分赛道,来实现产品线多元化。除了直接投资企业,多家IVD企业选择同时投资生物医药主题产业基金,以做LP的方式扩大投资面。
基蛋生物2022年4月,拟现金支付、控股港股上市公司巨星医疗,巨星是IVD巨头罗氏的中国区最大代理商,医院渠道资源丰富;之前基蛋也曾收购主营凝血诊断试剂的景川诊断、迪艾斯科技等;并投资4000万,参与投资设立南京创熠时节致远一期基金。
已上市的圣湘生物,除了拟要约收购上市公司科华生物,成立主攻化学发光的合资公司外,还入股了研发经营二代测序仪的真迈生物;
热景生物则斥资1.23亿,战略投资主营肝癌早筛、肿瘤伴随诊断的杭州翱锐生物,且斥资1亿元成立尧景基因,孵化外泌体基因检测项目;
非上市公司厦门宝太生物,2020年营收超过42亿,2021年虽未公布,但行业人士透露远超2020年业绩。其在未来3年投入10亿元以上科研经费用以研发,并设立10亿母基金,投资医疗健康为主的直投基金。
已完成的并购投资项目不胜枚举,众多IVD企业都在思考“下一步做什么”。靠运气赚的钱,能不能靠实力花好,也是一个考验。当前产能全开制造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的公司,未来大概率会拓展HPV、幽门螺旋杆菌等可居家自检自测的试剂;而更具技术门槛的化学发光、上游原料等,由巨头进行整合的可能性更大。
IVD行业还有20多家排队上市的公司,一方面是华大、丽珠、乐普等集团分拆诊断公司上市;另一方面艾迪康、致善生物等在核酸检测中获益的公司,也期待赶上末班车。没有把握住红利的IVD企业,在商业上,必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原本小、散的IVD行业,已经历了分化,正走向整合。
三、新冠特效药
一个从0到1开发的创新药,往往需要8-10年周期,耗费十数亿美元。当新冠病毒侵袭,“老药新用”成为国内外药企在研发策略上的普遍选择。与mRNA疫苗相似,国内新冠小分子口服药的各类消息,研发进度、临床数据、商业合作、原料供应等,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大众的视线和上市公司的K线。
相比于中和抗体,新冠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动态为何如此重要?首先,口服给药的方式更加方便,患者居家即可自主完成;中和抗体注射给药的方式,要求患者必须多次进入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以奥密克戎目前的传播速度,意味着有数十万感染者需进入医院,势必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另外,小分子抗病毒药,通常针对病毒保守不易变异的靶点进行阻断,具有更加广谱的抗病毒功效,变异株对药效影响较小。
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场上,一方面,中国创新药企自主研发的小分子特效药,近日频出积极的试验结果,上市有望;另一方面,在全球新冠特效药的供应链上,中国CDMO企业、原料药企也凭借多年积累的医药制造业基础,持续承接着海外订单。
1、人民的新希望:国产新冠小分子药
4月26-28日,新华制药接连涨停,便是因为其与真实生物签订初步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阿兹夫定的生产商和经销商(非排他)。在国内近20条新冠小分子药物管线中,真实生物对抗艾滋病病毒的特效药阿兹夫定,像一匹黑马,迅速冲到了前列。
4月16日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蒋建东院士分享了阿兹夫定的进度和药效:“口服用药3-4天核酸转阴,平均用药6-7天”(二期临床数据);目前在中国、俄罗斯和巴西进行的三期临床已经结束,已报批申请上市,是进度最快的管线之一。
伴随着新冠特效药的热度,真实生物的故事也浮出水面:郑州大学教授常俊标将自己的专利阿兹夫定,转让给企业家王朝阳;后者于2011年成立真实生物进行孵化,中途邀请吉利德前高级科学家、曾研发出重磅丙肝药的杜锦发博士加盟,加速阿兹夫定的研发。
真实生物一直非常低调,花10年时间将阿兹夫定研发上市,成为双靶点抗艾新药;并于2021年8月完成了1亿美元的B轮融资。原本顺理成章的biotech创业故事,因公司身处河南平顶山、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确实,阿兹夫定是河南首款一类创新药。
同在临床三期的新冠小分子药,还有开拓药业的普克鲁胺,一款针对雄激素受体、本意于治疗前列腺癌的创新药。普克鲁胺治疗新冠也曾受到质疑:抑制雄激素受体信号的药,用来治疗病毒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作用机理说不通。
但新药研发终究是要临床试验数据来说话。2020年5月,开拓药业登陆港股后,随着普克鲁胺临床试验结果的几度披露,股价骤起骤落、一波三折:
开拓药业k线图
先是2021年3月在巴西临床试验的数据“好到令人不敢相信”,股价一路暴涨3倍;2021年12月在美国三期临床数据中期分析,显示用药组与实验组间未达统计学显著性,当日股价暴跌80%;最近2022年4月,公司公告揭盲后的关键数据,显示“普克鲁胺可有效降低新冠患者的住院/死亡率”,股价便再次逆转、翻倍。
开拓药业也将申报FDA上市,最终监管当局是否认可普克鲁胺的三期临床数据,可以说决定着这位孤勇者的命运。
另外,备受市场关注的还有:君实生物与旺山旺水合作开发的VV116,在三期临床中选择了与辉瑞Paxlovid进行头对头试验(随机、单盲)。尽管这两年君实生物PD-1销售受挫,但其在研发上的实力和经验,不应小觑。
2020年5月,君实生物将埃特司韦单抗((JS016))的海外开发权益,授权给礼来;2021年礼来和君实的双抗体疗法获批FDA紧急使用授权。君实生物实现了约定的里程碑事件,因此在1000万美元首付的基础上,可获最高2.4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及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从最新年报中可见,2021年君实的境外收入高达33.4亿元,同比增长了5.6倍。
去年底,礼来的双抗体疗法已被FDA停止分发,君实的重心也转向研发新冠小分子特效药。君实VV166是瑞德西韦的衍生药,保留抗病毒性的同时,改善了口服生物利用度。在国内开展的针对轻中症的临床三期试验,预计5月底结束。若试验显示药效不差于Paxlovid,意味着可申请紧急使用授权。
当前,抵御新冠病毒的三道防线已非常清晰:第一,人群大规模接种疫苗;第二,能够有效治疗轻中症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第三则是最早上市的中和抗体,使进展为重症的患者能够在医院得到有效治疗。
如果不出意外,上述三家企业有望争夺国产新冠小分子特效药的上市头筹。具备药效好、药物经济学价值的新冠小分子特效药,是能够开放的关键防线;未来也有可能变成家庭常备的OTC药物,甚至超过既往的抗流感“神药”,增长潜力可见一斑。
国际与国内新冠小分子特效药研发进度,来源:国泰君安
2、承接海外订单的CDMO、原料药企
疫情爆发后,国内仅上市了两款特效药:2021年12月上市的腾盛博药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不过该药物今年3月方被列入治疗指南,尚未进入销售阶段,近日腾盛博药公告与国药控股合作,将对该药物进行商业化开发。
第二款则是2022年3月获批的辉瑞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由通用集团旗下的中国医药进行商业化运营,目前以2300元/盒的价格在国内销售,也已被纳入医保支付。
随着国际上,原研、仿制的新冠口服药陆续获批,以及辉瑞Paxlovid预期的不断调高,承接新冠口服特效药海外产能的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原料药公司业绩也开始显现增势。
部分CDMO企业2022年Q1业绩情况
2021年凯莱英披露了两笔小分子化学新药的巨额供货合同,金额分别为4.81亿美元、27.20亿元人民币。基于一系列订单,2022年Q1凯莱英营收20.62亿元,归母净利润约5亿元,同比增长了224%。
博腾股份分别于2021年11月、2022年2月公告获得辉瑞2.17亿美元、6.81亿美元订单,订单供应时间截止2022年。受益于上述订单的推进,去年博腾股份主营业务化学原料药CDMO同比增长52.5%,业务收入30.69亿元。随着第二笔大订单的排产、交付,博腾股份化药CDMO业务收入也将在2022年显现,据东吴证券预测今年营收有望实现180%的同比增长。
中间体和原料药方面,医药化工企业宁波美诺华2022年Q1营业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 47.86%,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128.92%。尽管当前增长主要来自于核酸检测原料,但美诺华生产的SM1、SM2等中间体片段已可用于默沙东、辉瑞、君实生物、真实生物、盐野义等特效药合成;公司也正在研发奈玛特韦的原料药。
此外,其它涉及上游精细化工产业的公司,如雅本化学、乐普医疗等也值得关注。
四、结语
2013年至2021年,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活跃度呈现明显增长态势。特别是2020年初以来的新冠疫情,使医疗行业重要性再次凸显,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数字医疗等领域里,都涌动着许多机遇,令创业者和投资人全力以赴、投身其中。
逆风巨浪中,上述众多医疗企业寻找到危中之机,快速果决,为海内外提供疫情相关服务/产品,在近两三年实现业绩的10倍、乃至百倍增长;同时也能看到,抗病毒特效药、新型抗体药、基因和细胞治疗、合成生物等细分赛道,在近几年蓬勃兴起,行业迅速增长之际,不乏估值10倍增长的创业公司。
在探索创新疗法、创造临床价值的同时,企业和投资人都在寻找着下一个“10倍增长”的商业化机会。2021年,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的股权投资案例数为2,517起,同比上涨77.0%;投资金额达2,497.64亿元,同比上升41.0%。2022年,投融资市场更加趋于理性,在泡沫慢慢消散之际,真正的10倍增长机会在哪里,更需要在碰撞中窥见真知。

猜你喜欢

首页 快讯 资讯 推荐 财经 科技 创新 浙江 最新 创投 汽车 企服 专精特新 直播 视频 专题 活动 搜索 寻求报道 我要入驻 广告 36氪 放疗元宇宙、15T磁共振科研解决方案……这届进博会拿


钱氏父子二次创业的创健医疗,为啥被奢侈品巨头LV母公司看上?


“国际化、产业化、平台化”,生物制药上下游企业相互赋能共同成长


基因疗法让小鼠剩余寿命翻倍,人类长生不老还远么?


遭遇医疗史上最大罢工风波,HMO模式不香了?


四年前送房招聘,茅台医院开诊30天


BMS口服TYK2抑制剂deucravacitinib治疗银屑病长期疗效显著


日本医疗保健初创公司「Ubie」C+轮融资1900万美元,凭借人工智能症状筛查系统在美国市场扩张


医美新旧势力交替,胶原蛋白捧出山西女首富,玻尿酸富豪们身家大跌


监管靴子落地,互联网医疗大变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