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分享

我不担心中年油腻,却要警惕自以为知

2022-06-22 胖猫 【 字体:

1

2022年的5月4日,我收到一个小伙伴的微信:“节日快乐!”

我回复说:“谢谢你还带我玩,把我算青年^_^”

小伙伴回复:“妥妥的青年!”

  • 本着科学的精神,我百度了一下,何为青年:
  • 世界卫生组织:14-44岁的人为青年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4-34岁的人为青年
  • 国家统计局:15-34岁的人为青年
  • 共青团:14-28岁的人为青年
  • 青年联合会:18-40岁的人为青年

2

参照上述大多数组织的标准,从年龄上讲,我已经步入中年。

据说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内心会有些惶恐,怕自己变成前些年冯唐笔下的“中年油腻猥琐男”。

但我没有太多这样的担心,毕竟,变成中年油腻,除了生理事实,还要看心理状态。

我很庆幸,我的工作给了我远离“中年油腻”的可能。

我们提供组织、文化、领导力方面的专业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做长。

所以,找到我们的客户企业,往往有一定的成长性。

这些企业中承担关键职责的人员,不少年龄在40~50岁之间,一般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

虽然他们已经步入中年,但作为过去10年中国创业大江大河的弄潮儿,他们依然野心勃勃,还在谋求规模化增长。

“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百舸争流”、“中原逐鹿”、“下一盘大棋”……这些词汇来素描他们比较对味。

在合作过程中,我从他们身上吸收了很多能量,也学到了很多。

他们让我更好的远离“中年油腻”。

但是,他们中也有少许,在取得阶段性小成功后,在人生小开挂之后,逐渐进入了“三无知”状态。

这也让我警惕,自己别一不小心也变成自己不希望的样子。

当然,“三无知”并不是男人的专利。无论男女,都可能沦为“三无知”:对很多事情开始失去正确的认知,对其他人开始失去应有的感知,对自己的无知没有觉知。

3

“三无知”的第一个无知,是对很多事情开始失去正确的认知。

造成这方面的无知,往往是因为自己觉得过去的解题思路是万能钥匙。

但是,世界在不断变化,每天都有很多后来者,进行尝试,试图用新方式破局。

就以我自己所关注的专业领域为例:

信息化使得传统的入离调转人事操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只依靠表哥表姐的手艺确实不合时宜。

人才盘点九宫格,相关的理念、场景和工具已经较为普及,不再是少数优秀企业的独门绝技。

移动互联网使得组织内的信息传递、任务分发、成果提交实时高效,人们无法再像从前,简单写实的画出公司真正运行的组织架构。

……

“三无知中年”,会不自觉的以过来人自居,局限于过去的实践,轻易的对新实践评头论足。

“三无知中年”,常常容易看到后来者的不完美之处,却习惯性忽视在某些点上的领先突破。

“三无知中年”,内心隐隐有个声音,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

殊不知,“what gets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让你成就今天的东西经常不能帮助你成就明天)。

4

“三无知”的第二个无知,是对其他人开始失去应有的感知。

首先是对客户群体失去应有的感知。

以前还认为“刁钻”的客户是最好的“导师”,其意见值得洗耳恭听。

现在开始“店大不惜客”,对产品服务不满意的,就信手一挥,直接贴个标签,归为非对口客户。

“三无知中年”,坚信自己比客户更懂客户,举着引领客户需求的旗号,忽视客户原本的需求。

其次是对员工群体失去应有的感知。

以前还能对新员工、中基层员工有同理心,知道他们的诉求和艰辛。

以前会耐心的和员工沟通,目标和任务中有你有我,未来的成功也有你有我。

“三无知中年”,就像个机器,只是目标下达、任务分配,懒得解释为什么,懒得带大家去想象成功的样子。

“三无知中年”,动不动就质疑员工为什么做不到,然后就直接换人,也不去帮助员工解决工作难题实现成长。

对他人失去应有的感知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失去了对自己情绪的感知。

“三无知中年”认为自己很有正能量,但是没意识到自己越来越频繁传递负面情绪,给团队“放毒”。

“三无知中年”倒是获得了“情绪自由”,但是却给他人造成了很多的情绪负担:别人不得不把维护情绪变成第一要务(而不是把事情变成第一要务)。

5

“三无知”的第三个无知,是对自己的无知没有觉知。

“三无知中年”,在愈演愈烈的鲜花和掌声中,稍不注意,就容易自我膨胀。

这种自我膨胀体现在和他人的对话中。

别人说会议决策机制有问题,“三无知中年”总是可以高屋建瓴的说文化有问题。

别人妥协,承认了文化问题+会议决策机制问题,“三无知中年”又点评领导力有问题。

“三无知中年”,总是乾坤大挪移的和他人进行对话,转移话题,偷换概念。

自己常有理,再次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让“三无知中年”感到快乐!

而且,这种自我膨胀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演化为“皇帝的新装”。

因为“三无知中年”,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很多时候也是无意识的),逐步疏远、调离甚至替换团队中说话带刺的人,让批判性对抗性的思辨逐步销声匿迹,让自己越来越顺遂。

就算再有争端,一堆围在身边的“脑残粉”可以不余遗力的帮“三无知中年”站台,剩下的几个表面温顺的“演技派”也可以“逢场作戏”,一起证明,都是别人的问题,而领导一贯英明。

然后,“三无知中年”就开始非常满意的自以为:团队已经拧成了一股绳;团队同心,其力断金。

局外吃瓜群众,只嫌事小,不怕事大,也可能一起“众人拾柴火焰高”。

即便有些局外的明眼人,对“三无知中年”的“愚昧之巅”看得明白真切,也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忍心也没必要去戳破“美丽的肥皂泡”。

6

行文至此,我已经描述“三无知中年”:对很多事情开始失去正确的认知,对其他人开始失去应有的感知,对自己的无知没有觉知。

我不担心自己中年油腻。

我倒是警惕自己变成刚愎自用的“三无知中年”。

我希望自己始终保持人间清醒。

“三无知”怎么破?

要破“三无知”,先破“自以为知”。

卢梭振聋发聩的说过:人之所以走入歧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要破“自以为知”,就要找到、珍视和感恩给你善意的负面反馈的那些人。

我最近就和一位挚友分享了我对自己变成“三无知中年”的恐惧,我很感激挚友接收了我的恳请,愿意在我出现“三无知”苗头的时候,及时给我负面反馈。

7

前段时间,我拍了一些小视频,讲述我们对真高管和真高管团队的理解。

三十多年前教过我初中语文的邓涛老师看到了,给我反馈:语速不够平稳,表达不够自然,没有肢体语言。

她说的很对,我初次尝试,镜头感不足,独白录制,确实很紧张。

她后来又给我发微信说:“我瞎说的,我就是好为人师。”

我知道,她之所以这样讲,是怕我收到了她的负面反馈可能会不开心。

我和她说,我人到中年,还有人愿意给我善意的负面反馈,我要感激。

因为,这说明我自己还“有救”,说明给我反馈的人关心我,还没有“哀莫大于心死”。

因为,我不担心中年油腻,但我拒绝成为一个“三无知中年”,我要警惕自以为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