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医疗

50 年才被拆穿,9 名健康人装病发论文,却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2022-07-28 胖猫 【 字体:

一天,9 个 5 天没有洗澡、没有刷牙的人换上邋里邋遢的外套,悄悄潜入了精神病院。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考验精神科医生能否识别「正常人」和「精神病人」。 

「你最近有什么特别的症状?」一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询问道。 

「 我的耳边总是能听到『砰、砰、砰』的声音。」9 人约定好编造自己有幻听症状。 

一番诊断后,这 9 名正常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假装病人」实验,推动学科进步

1972 年,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年轻人为了逃避征兵,最为普遍也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假装自己有精神类疾病。借助这一方法,大量美国青年逃脱了兵役,而美国患有精神病的人数则陡然暴涨,年轻人成为精神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 

这一现象引起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 · 罗森汉恩(David Rosenhan)的注意。他不禁好奇: 医生真的能辨别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吗?如果一个正常人故意装病,被判定为精神疾病的几率有多大?

50 年才被拆穿,9 名健康人装病发论文,却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图1)

图源:电影《飞越疯人院》截图 

于是,罗森汉恩牵头成立了一个小组,邀请 1 名精神科医生,1 名家庭主妇,1 名研究生,3 名心理学家,1 名画家以及 1 名儿科医生参加实验。 他们假装成病人,试图混入美国 5 个州的 9 家精神病院,观察精神病医生能否辨别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 

由于实验时间长达一个月,为确保不漏馅,罗森汉恩在出发前对几人进行了「改造」。首先,他们换上脏兮兮的外套,营造出萎靡不振的形象。 为了在味觉和视觉上也达到逼真的效果,成员们被要求在实验前 5 天不能刷牙、不能洗澡,男士不能刮胡子,女士不能化妆。 

一切准备就绪后,这群穿着邋遢,身上散发酸臭味的实验小组分头奔向了不同的精神病院。 

在宾夕法尼的某个公立精神病院,罗森汉恩按照计划,向医生阐述了自己当前的幻听症状,还称听到的是一位男性的声音。 

之后,他跟着医生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来到了一个小房间。他在医生的指令下,先是脱掉衣服测量体压,又被绑上黑色束带测量血压和脉搏。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正常人, 罗森汉恩 的这些指标完全没有问题。 

正当罗森汉恩觉得此次实验就要结束的时候,医生宣告了他的诊断结果: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需要立刻住院进行治疗。

此话一出,罗森汉恩的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在检查前,他还担心医生是否已经察觉出他是个正常人,故意进行试探。结果,这竟然是一个住院前的体检。 

就这样,罗森汉恩和那些美国青年一样住进了精神病院。住进一间多人病房后,他每天要吃 3 次五颜六色的药片,然后去厕所悄悄地吐掉。 

按照之前的计划,罗森汉恩向主治医生表示,「耳边的那些声音已经彻底消失了,什么时候可以出院?」 医生只是对他浅浅一笑, 扔下一句「等你病好了」,然后转身离开。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另外 8 个成员也全部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其中 7 人被强制住院治疗。

虽然这 9 个人住院后均不再报告有幻听症状,行为也完全正常,但没有任何一个假病人被医务人员识破。这些正常人被处方了大量药物,平均 19 天后出院,最长住院 52 天。 出院时,他们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

实验结束后,罗森汉恩于 1973 年在 Science 上发表论文,指出精神疾病的诊断并非依据患者的内在状况而定,而是受外在情境的操控,因此诊断过程必然充斥着误差,结果并不可靠。 

50 年才被拆穿,9 名健康人装病发论文,却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图2)

图源:Science 

此外,他还谈到精神病人被过度标签化的现象: 一旦医务人员认定某一个人患有精神疾病,就会将其一切举止视为「病态行为」, 更有甚者会辱骂、殴打精神病患者。 

论文一出,无异于给当时的精神病学界投放了一枚重磅炸弹。美国精神病院的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曾被奉为精神病学「圣 经」的 DSM(《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也遭到了极大的质疑。 

为此,美国精神病协会重新编写了诊断手册,几乎完全抛弃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内容,严格筛选检查表格、问卷、量表,促进了精神病诊断的标准化和严格化。 

最终,DSM-III(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出炉,临床诊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0 年后,虚假实验被拆穿

罗森汉恩凭此实验名声大噪,渐渐被学界和大众所熟知。许多心理学家都对这个实验表达了强烈的兴趣,他们纷纷站出来支持罗森汉恩的结论,并且表示自己也做过类似的实验。 

2004 年,心理学家劳伦 · 斯莱特( Lauren Slater )称自己也在 9 家精神病医院中成功冒充了精神病患者,并被诊断患有抑郁症。 

2007 年,斯莱特出版了一本书,将罗森汉恩实验列入了 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之一。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验过程存在诸多疑点。罗伯特 · 斯皮策(Robert L. Spitzer) 于 1975 年发表论文,认为罗森汉恩的实验报告是伪科学,存在伦理问题。 

50 年才被拆穿,9 名健康人装病发论文,却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图3)

图源:APA PsycNet 

同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希欧多尔 · 米隆( Theodore Millon )也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罗森汉恩提出的病因学替代方案在逻辑上存在缺陷,最显著的缺点是他的研究设计和方法未能对主要假设进行适当的控制测试。 

50 年才被拆穿,9 名健康人装病发论文,却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图4)

图源:APA PsycNet 

质疑之声从未停歇,直到三年前,美国的一位记者 苏珊娜 · 卡哈兰(Susannah Cahalan) 详细调研了罗森汉恩实验。 在调查中,她发现这个研究极有可能存在数据造假、故意隐瞒数据等问题。

这个轰动精神病学界、推动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完善的 实验,数据真的是伪造的吗? 

为查明真相,卡哈兰从罗森汉恩的同事 李 · 罗斯( Lee Ross ) 那里获取了罗森汉恩在医院伪装病人时的医疗记录和长达 200 页的实验草稿,发现他刻意夸大了自己的症状。 

除了编造幻听症状外,罗森汉恩还向医生表示自己的症状已经持续几个月,且有自杀的想法,而这一点并未在他的论文中体现。

卡哈兰还找到了当年的实验参与者之一哈里 ·兰登(Harry Lando),对其进行了采访。兰登自述当时的住院经历是正向的,与医务人员的关系也很好。 

由于这个结果不符合罗森汉恩的设想,此数据直接在论文中被删除了,导致后世一直以为只有 8 名实验对象。

50 年才被拆穿,9 名健康人装病发论文,却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图5)

图源:参考资料 5 

卡哈兰采访的第二位志愿者名为比尔 · 安德伍德( Bill Underwood ),他在精神病院住了 8 天后毫不费力地离开了精神病院,且出院时并没有任何诊断。这一说法也与罗森汉恩的论文有较大出入。 

在查看罗森汉恩的实验草稿时, 卡哈兰 还发现了一些数据与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匹配。 罗森汉恩在论文中写的是,安德伍德在一家有 8000 名患者的医院呆了 7 天,而实际上他是在一家有 1500 名患者的医院呆了 8 天。 

此外,这个实验还有一个疑点: 从论文发表至今,只能找到两名志愿者的医疗记录,其他参与者的原始资料无从查询。 卡哈兰不禁怀疑,其他几位参与者很有可能是罗森汉恩虚构的。 

种种证据指向一个结果—— 罗森汉恩实验确实造假了。

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

罗森汉恩实验存在数据造假、隐瞒数据等问题,却在当时成为了「反精神病学运动」抵制精神病学的有力支撑。 

精神病学科一度处在风口浪尖,反精神医学者认为精神学并不具有医学基础,大量的精神科医务人员也因此实验被大众批评对精神病患者缺乏关怀。

埃米莉 · 伊金(Emily Eakin) 在 2019 年发表文章称,在罗森汉恩论文发表后的十年里,美国数十家精神病相关机构倒闭,整个美国精神病患者的数量下降了近 50%。 

艾利森 · 阿博特(Alison Abbott)在 Nature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到, 因为这个实验,美国法庭削弱了精神病学家的判断,以此规避凶犯可能以冒充精神病患者而逃脱惩罚。 

50 年才被拆穿,9 名健康人装病发论文,却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图6)

图源:Nature 

与此同时,罗森汉恩实验也间接促进了 DSM-III(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的修订,推动了精神病学的发展。 其论文 在谷歌学术中的引用次数高达 4435,实验结论也经常出现在如今出版的许多心理学入门教科书中。 

50 年才被拆穿,9 名健康人装病发论文,却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图7)

图源:谷歌学术 

对于罗森汉恩实验的讨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实验造假会对学科进步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首当其冲的便是学术风气,2019 年 4 月 11 日,Nature 和 Science 两大学术期刊分别撤下了其下的一篇论文,原因是同时参与两篇论文编写的作者阿卜杜勒拉赫曼 · 凯迪( Abderrahmane Kaidi )涉嫌学术造假。 

凯迪是一名癌症生物学家,发表这两篇论文时还是 史蒂夫 · 杰克逊(Steve Jackson) 剑桥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而杰克逊是 DNA 修复和 DNA 损伤信号传导研究领域的先驱,也是两篇论文的作者之一,这些研究目前已经被引用了数百次。 

医学实验数据造假还会影响临床判断,更有甚者会危及患者性命。 2014 年,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ORI)发布报告称,癌症研究专家安尼尔 · 波蒂( Anil Potti )至少在 9 篇研究论文中使用了虚假的研究数据。他更改了病人不良反应的数据,使指标看上去更加精确。 

由于波蒂的研究在生物标记指导 癌症治疗领域 是基础性的,丑闻直接导致大量相关项目遭到了影响,诸多参与波蒂试验的临床病患起诉了杜克大学。 

除了败坏学术风气、影响临床判断之外,国家投入的财政资金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失。 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 2009 年的报告显示,美国 2 名肾脏研究人员涉嫌谎报动物实验方法、伪造实验数据,涉及过去 8 年来共 16 篇论文和多篇基金申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高达 2300 万美元的资助打了水漂。 

科研需要用事实去求证,无论证真还是证伪,尊重事实、尊重数据都是基本原则。

参考资料

[1]D.L. ROSENHAN,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Science, pp. 250-258. /DOI: 10.1126/science.179.4070.250 

[2]Spitzer, R. L. (1975). On pseudoscience in science, logic in remission, and psychiatric diagnosis: A critique of Rosenhan's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4(5), 442–452. https://doi.org/10.1037/h0077124 

[3]Millon, T. (1975). Reflections on Rosenhan's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4(5), 456–461. https://doi.org/10.1037/h0077120 

[4]Lauren Slater.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grea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 The Great Pretender: The Undercover Mission That Changed Our Understanding of Madness Susannah Cahalan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19. 400 pp. SCIENCE 8 Nov 2019 Vol 366, Issue 6466p.697.DOI: 10.1126/science.aay9557 

[6]https://www.nytimes.com/2019/11/02/ 

books/susannah-cahalan-great-pretender.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

[7]Alison Abbott. On the troubling trail of psychiatry’s pseudopatients stunt. Nature 574, 622-623 (2019).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19-03268-y

[8]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192049#tab-citations

[9]http://www.sciencenet.cn/


阅读全文